走訪跨越屏東縣隘寮溪、連結三地門鄉三地村與瑪家鄉北葉村的山川琉璃吊橋

 

 

 

儘管不是假日,開放的第二天人潮依然擠爆

剛開始的規劃是只能從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瑪家端)進入,新合家歡餐廳(三地門端)出

沒有預約的話要現場排隊,且有限額(目前已改為領號碼牌分時開放)

 

 

 

混亂的人龍中擠了一小時

終於看見吊橋的身影

 

 

 

開幕之時是全台灣最長的吊床式吊橋,長262公尺

距離底下溪床平均高也有約45公尺

建築的目的是要取代在八八風災中受損的原三地門吊橋

結果建成開放之後引來一大堆觀光客

雖然增加了觀光人潮,卻也導致居民生活品質下滑,甚至當地人通行權益被排擠等負面影響。

 

 

 

終於排到橋頭了

現場排隊的規劃引來反彈,後來改成發放時段號碼牌

排隊壓力應該減輕不少。

 

 

 

為什麼要叫琉璃吊橋呢?主要是橋身的樣式規劃結合了原住民藝術的元素,

此外還由排灣族藝術家撒古流.巴瓦瓦隆設計了32個琉璃珠工藝的樣式與解說,分別展示於橋上兩側及引道

 

 

 

長長的吊橋

瑪家(這一岸)與三地門(對岸)兩端的地錨都以磁磚馬賽克裝飾

分別由三地門地磨兒國小及瑪家北葉國小學生設計

 

 

 

所謂的吊床式吊橋是什麼名堂呢?

 

 

 

橋身兩側有額外的鋼纜固定,所以橋身相對穩固,晃動不明顯

 

 

 

 

 

 

 

 

 

走囉

 

 

 

對岸就是三地門的山產餐廳聚集地

 

 

看見對面的地錨裝飾

 

 

 

回望瑪家側

 

 

 

琉璃珠樣式的解說牌

實在是滿有意思的,意象形象與抽象的涵義兼具

 

 

 

很想每一面牌都拍起來存證...可惜人潮太多,沒辦法細看

可能以後等人少一點再來會比較盡興

 

 

 

隘寮溪的河床

好恐怖,變的這麼寬敞

都是八八風災那時堆積的

 

 

到達三地門端

回望

 

 

 

底下有另一條橋,就是舊的三地門吊橋

橋面看起來很完整,似乎還是勉強可以通行

 

 

 

白色的大蛇

 

 

 

三地門這端的入口

本來的規劃是會定期交換通行方向,譬如說一開始只能從瑪家進、三地門出,接著改成三地門進、瑪家出,一段時間再換回來

但三地門這一側的腹地狹小,因此目前為止是仍未如此實行過

(不曉得當地居民可以怎麼走?)

 

 

 

壯觀的巨大吊橋

 

 

 

舊吊橋在底下

離河床也有一段高度,真難想像這樣的位置居然也會被沖壞 

 

 

三地門端的出口要爬一道陡坡

對老人家來說很辛苦

要斟酌考量一下體力

 

 

 

琉璃珠的解說

 

 

 

另一個入口裝飾,芋頭番薯

象徵族群和諧

...嗯

 

 

可惜空氣沒有很好,影響了能見度

 

 

 

從三地門出之後有接駁車

但被人潮堵住交通,與其等到天荒地老,乾脆就直接走公路回瑪家的原住民文化園區

順便在三地門橋上看看山川琉璃吊橋、三地門吊橋

 

 

 

地錨

 

 

 

...另一邊(瑪家側)的地錨倒是忘了多留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elld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