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都砸下去了...非得好好相處不可。
老實說a99並不是我的首選,經過分析之後其實我應該等的是a77的後繼
這樣才能繼續用既有的APS-C鏡頭群
也可以繼續享受內閃的便利性。
不過百貨公司適逢周年慶...SONY又追加了電池、腕帶和記憶卡當贈品
最後還是帶了一台回來。
目前適用全片幅的鏡頭只有一管70-300G和這個順便帶的50 F1.4。
以我個人的需求,希望SONY趕快出一個700g以下的24-105,和輕便的超廣角鏡
不然搞不好明年a77後繼出來,我又得出掉a99換回APS-C。
初時聽聞a99的操控和a77一樣,有著可辨的延遲感
剛開始非常在意這點...以速度和操控為賣點的機身卻連動個光圈值都要看它頓一下
這根本就是不可原諒的失誤
幸好實際把玩時這種感覺並不明顯
不論是前後轉盤調整或用香菇頭搖桿切換對焦點,大致上都還算流暢
不過這並不代表它的操控完美無缺...且在續篇讓我娓娓道來。
使用到目前都還沒正眼瞧過的訊息螢幕
不知道這個到底該怎麼用才好。
a99的EVF和LCD可以個別設定顯示模式,但是沒有一個模式是可以把即時取景關掉以省電的
即使是LCD的「拍攝訊息」模式,沒有即時取景只顯示設定,也會顯示亮度直方圖。
此外,相機掛在身體前會觸動EVF感應器而切換到EVF顯示
但明明沒有在使用,應該EVF跟LCD都熄掉才是
這時就不禁想起a700的手把感應器,如果可以在a99上重現不是很好嗎?握住手把時EVF才動作,這應應該可以省不少電。
a99的官方續航力大約是500張
目前都還沒機會把一顆電池用完,不過依拍攝張數和電池消耗的比例來估算,的確可以到這個數字
順便一提,光學觀景窗的a580續航力也差不多如此。
右肩區的按鈕們都有一些小眉角,可以跟鄰近的按鈕手感區別開來
像ISO和EV,一個凹一個凸
WB跟Drive,則是一個平面一個有小點
操作感是換機的最大誘因
現役的主力是a580,SONY的末代光學觀景窗機種
雖然已經是兩年前的產品,機能和操控其實都還不錯
但我總是希望可以換成雙轉盤的機種。
新一代機種以35mm FULL-FRAME CMOS的橘圈作為統一的外型識別
旁邊是傳說中的靜音旋鈕
alpha家族的機身,這個位置一向是對焦控制(AF mode/MF)
從a99開始換成可自定義的多功能旋鈕,還是無段靜音的,為了就是增加這個旋鈕在錄影時的實用度。
不過以我來說,個人不太喜歡這種無段的設計
常常不曉得到底要轉多少才能轉得到我要的檔次。
另外就是要調轉盤還得按一下中間的鈕它才會動作,這也實在是有點拖泥帶水。
少了壯觀的35mm五菱鏡,不少人笑它的外形像縮頭烏龜
不過的確是很好握啦...接上我最輕跟最重的鏡頭,平衡感都很棒
而且它相當輕,拿在手裡卻不會有不安定感。
另外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就是收納很方便囉,不比a580多占多少空間
接上70-300G
迎來a99的日子之後是一連串的陰雨天
只好先試試a99的陰天表現
從a580跨進a99的領域,除了握感舒適度提升、操控淋漓暢快之外
最大的衝擊就是a99的這一片又大又亮又清晰的EVF
它比傳統的光學觀景窗更能真正實現所見即所得
精細的程度,要以之進行手動對焦也不是問題
更不用說SONY還有峰值對焦的獨門絕活。
另外一點是,測光的「感覺」不一樣了
感覺a99的測光比較像DC。事實上也是,a99是用整張CMOS測光的
如果是a580這種傳統的、使用獨立測光系統DSLR,這種畫面我通常連-2EV都不夠
但是只調到-1.7EV,a99就知道我要拍甚麼。
大家一致盛讚a57以降SONY的自動白平衡做的不錯
以我感覺SONY的自動白平衡並不是「準」,而是「好看」
它的確是很能把握場景的氣氛
像我這種習慣後製的人,眼睛多少能看出影像和實景的顏色仍然存在偏差
但a99的自動白平衡,對於自然光的掌握,確實足以讓人覺得「好看」。
用EVF的感受更深;因為這塊EVF有點過艷了
從EVF換用機背LCD檢視,馬上就有失落感
再到電腦螢幕上看失落感更大。
入手a99之前有一點讓我很憂心的問題,就是a99的對焦點太集中
比較D600、6D,其實大家的對焦點分布都半斤八兩
只有像5D III或D800那種五十幾個對焦點的全片幅機子,分布的位置才理想
但我也不可能就為了對焦點而換5D III或D800
入手後實際使用倒是感覺問題不若想像中嚴重
除了先對焦再構圖的習慣還是可以繼續採用之外
a99好用的手動對焦機能也有很大幫助
目前的操作大多是使用A mode,並把後轉盤設定為曝光補償
這樣就幾乎可以應對我大部分的調整需要。
a99的操控,前後轉盤都有功能
譬如我按Fn調整DRO時,前轉盤可以讓我切換DRO Off/On/HDR
後轉盤可以讓我調整DRO的級數
加上一堆可以自定義的按鈕,操控機能十分強悍
和a77相同的19點/11點十字對焦系統
目前用起來的感覺是:跟a580的15點/3點十字比起來著實可靠不少
尤其是接70-300G這管望遠鏡,a580常在望遠端轉到泛焦區就不管了
a99則是可以確實對到,對到在EVF裡就看得出的銳利。
至於很有噱頭的102點內嵌式相位對焦...找到機會再為大家好好玩一玩。
帶著a99拍蝴蝶
接上70-300G。這顆SONY最便宜的望遠G鏡,重量約760g,掛在a99身上,重量十分勻稱。
70-300G最近對焦距離為1.2m,和Canon 70-300 L 一樣在各家同級鏡頭之中是最短的。
不過放大倍率只到0.25,這點大家倒是都差不多。
我相當喜歡這顆G鏡,畫質好、對焦快、顏色美(我知道這很抽象)
重量與大小又能讓我舒適帶著上山下海(雖然有點迫近極限了)
有機會的話應該也為這顆G鏡再寫一篇心得。
事實上這鏡頭也是我繼續留用SONY系統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面這張圖使用了機背按鈕中的的「智慧增距」功能
「智慧增距」說穿了就是裁切。1.4x得到10M的圖片,2.0x則還有4.6M,這也是高像素帶來的好處。
裁切圖片事後自己回家再做也是可以,因此特別獨立一個按鈕出來做這個功能,顯得有些雞肋
不過在直接裁切的狀態下,對當下的構圖也是有些幫助。得力於數位顯示,裁切模式之下,視野也不會有絲毫縮減。
機身還有兩個相對應的機能,分別是「清晰影像縮放」和「數位變焦」,也就是數位變焦啦。
如果開啟「清晰影像縮放」的話,可以用1.4x/2.0x的到24M的影像
開啟「數位變焦」的話,最大可以放到4.0x;不過我想會買a99的用家,對數位變焦應該都不會有太多興趣吧。
這張則是2.0x,也就是相當於600mm的視野。
值得一提的是,a99內建DT鏡的相容功能,接上DT鏡的話又會裁到1.5x,不過同時還是可以使用1.4x/2.0x的智慧增距。
只不過在1.5x又2.0x之後,像素就只剩下2.0M了。
例外要特別提到的是,alpha的機身在A模式、自動ISO下決定快門速度時,會盡量把速度定在安全快門。
例如70-300G轉到300端,接在a580上,如果狀況允許,快門會設定在1/500;
在a99身上,則會盡量維持在1/320。不過啟動裁切或變焦,安全快門都不會改變。
陰天拍蝴蝶,尤其是黃裳鳳蝶這種平時總是睥睨人間、難得幸臨花叢間的鳳蝶,不可避免地要用上高ISO與連拍
我一般都是使用自動ISO設定。a580的Auto ISO,可從ISO100~1600自己調整
而a99的自動ISO,最高、最低都可以自由設定(100~25600),彈性更大
為了補抓黃裳鳳蝶在馬兜鈴葉背產卵的畫面,我使用快門優先模式,將快門定在1/2000
在樹蔭之下,ISO不可避免地來到6400。老實說,原圖的畫質令人失望,雜訊表現似乎遠比網路上各家測試所呈現出的圖質還要遜色。
我想這可能是因為散景的關係,因為景深淺、視角又窄,背景因此是大片的漸層色塊
在這種畫面中,高感光度的雜訊就會更加地被凸顯出來。
a99的連拍是6fps,同級之中可與5D3比肩;不過D600的5.5fps其實也不遑多讓。D800則是要裝上把手才有6fps。
然而a99的buffer實在是不夠。連掃了十數張之後,速度明顯就慢了下來。
另外相較於光學觀景窗,EVF的缺點這時也顯露出來;倒不是EVF在顯示這種高速的題材時有任何延遲
反而是拍完之後,短暫顯示照片預覽的瞬間,造成了連拍操作時的彆扭感。
把預覽功能關掉也許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但是拍完確認照片已經是很習慣的事,為了不要影響連拍的暢快感而特地進到選單裡切換,實在是頗麻煩
我覺得SONY應該要針對連拍模式,在使用者眼睛仍靠在觀景窗上時,把預覽功能關掉才是。
(ISO2000)
鳳蝶的姿態真的是很優雅呢
要拍到牠們訪花時的清晰身影,快門得定在1/1600以上才行。
蝴蝶這種生物警覺性其實相當高。善追逐的蛺蝶更可以在空中高速追擊侵入領空者,牠們的視力應該相當不錯
為了拍這種難接近的小生物,300mm左右的望遠視野是不錯的選擇
只是用望遠鏡頭拍小東西,景深難免太淺
用上全片幅之後,預期問題會更嚴重
可能以後要再多加注意。
(不過這些是粉蝶。當牠們專注在咸豐草花蜜的時候是很好接近的啦)
用這張圖來說明峰值對焦的一個問題:因為它的作用是偵測畫面中對比度高的區域,所以黑白交界或反光處就容易誤判。
像這張畫面裡,青斑蝶的翅膀上的黑白翅脈與斑塊,在某個景深內就一直顯示為峰值所在,即使焦點其實並沒有準確落在蝴蝶身上。
另外就是對比度低的場景,峰值的提示也就有限。
還好EVF的解析力夠高,像這種場合,不依靠峰值功能而準確對焦在蝴蝶的小身體上,還不算困難。
搭配50 1.4拍攝。像這種大光圈鏡頭,在a580上會有AF不可靠的印象
不曉得是不是因為a99的對焦點,單點感測範圍比較小,判斷更為精確的緣故
總覺得在大光圈之時,以往的迷焦問題都一掃而空了。
a99夜巡遊
從已知的評測來看,a99和四年前的a900相比,已有長足的進步
得力於半導體製程的進步,與更大像素單位開口的新設計,高感光度畫質有跟5DIII打平的實力。
使用Multi-Frame的話,畫質還可以更進一步
alpha的用戶終於也有一台可以自信使用高ISO的機身了。
不過從a77的那顆24MP APS-C開始,SONY的高感光消除雜訊就有一種現象
畫面的色彩雜訊受到刻意的抑制,但亮度雜訊的處理方式卻很怪異
在純色區域結成一塊一塊的髒斑點
用消除雜訊軟體再加工也無法輕易除去。
a99也有這種現象,雖然相較於a77已經輕微得多
但以1:1檢視的話,從ISO6400開始,畫面的髒斑就頗為明顯。
不過即使如此,a99目前的確可稱是alpha畫質的頂點。
搭配50mm F1.4,手持a99在夜晚也有很好的發揮空間
(多框ISO25600)
混雜了各種光源的場景,對各種機身的白平衡都是嚴格的考驗
a580的各式白平衡,各有+/-3格的微調
(原廠沒有說明一格的意義是啥,不過以結果來看可以推測是色溫高低)
而a99則是摒棄色溫微調,化為A-B、G-M的四向矩陣
可以往Amber-Blue與Green-Magenta,每向正負7級,單維15級,足足有256種變化
可謂之超級無敵海景白平衡。
而且連自動白平衡都可以調整,以EVF及時檢視就可以知道成果,使用起來相當便利。
SONY 50mm F1.4 雖然是在2006年推出,但其實設計跟1985的Minolta 50 1.4如出一轍,因此在數位機身上,邊角畫質、抗耀光等性能都不出色。
2013即將推出50 1.4 ZA,希望是個好的開始,表示SONY即將全面翻新顯得過時的全片幅鏡頭系統。
(ISO 6400,HDR 6EV)
EVF的疑慮之一,就是在低亮度的暗處表現如何。畫面的流暢度、可視性,能代替光學觀景窗嗎?
我說,完全可以,甚至大幅超越。
像這種連路燈都沒有的昏暗小公園,光學觀景窗幾乎是完全無用武之地的。連要看出擺放著的健身器材都很困難。
事實上在現場用肉眼也幾乎是什麼都看無,但EVF可自動增亮,一如夜視鏡,毫不費力就能辨識現場的景物。
更令人驚喜的是,即使在這種極度昏暗的地方,雖可見畫面延遲,EVF的顯示卻依然可稱流暢。
(然而這裡只說明了EVF在夜間的可用性...EVF還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問題,留待後續說明)
當然在這種地方是只能用手動對焦的。因為太暗連峰值也無法顯示,不過透過精細的EVF或機背LCD,還是能輕鬆看出焦點所在。
(ISO12800之貓)
a99沒有特別強調個別對焦點的對焦性能。帳面上的對焦能力是-1~18EV,並有11點十字對焦點。沒有雙十字對焦點。
以夜間的好動貓為題材的話,搭配50 1.4,對焦雖準,速度卻頗為吃力。
(多框ISO25600再以Imagenomic處理)
所謂的多框消雜訊,是以連續六張圖片合成,以消除畫面上非定點出現的噪點。
因為是六張合成,所以如果在同一個畫面中視角偏移太多,個人試過,會使得成品的銳利度更進一步降低。
不過a99連拍相當快,所以手持使用多框消雜訊功能並不是問題。
像這種肉眼幾乎也看不太到的燈下芋葉也能輕鬆描繪。
EVF的所見即所得不僅在顏色、EV方面有其優勢
連耀光、鬼影,拍到的也跟看到的一樣...
取景時就能確認的話,現場調整角度以避之就方便得多。
水銀燈下的顏色總是有股說不出的怪
以往a580是怎麼調都無法令人滿意
a99可調性高,以鎢絲燈白平衡再偏移到M+7/A+7,看起來才接近現場的感覺。
夜遊新竹義民廟
這次使用的是SONY的RAW檔:ARW格式。一個ARW檔案大小是24.6MB
一如往常,原廠的解檔軟體速度慢到令人不悅,不過細目很多,值得一玩
我個人是不太計較原圖質感
所以幾乎不用RAW拍攝
試過a99的RAW,雖然以RAW調整輸出圖質更好,但我比較在乎的項目,也只有雜訊和白平衡而已
為此就要耗費更多儲存成本使用RAW檔,似乎不太划算。
用上ISO12800的話,獵戶座也可以手持拍下
不過在夜空中不可避免地浮現許多髒兮兮的斑塊。
a99是第一台用上14-bit訊號轉換的alpha機身
照理來說會有更好的影像寬容度和色彩階調。
然而以這張帶點冷霧的強燈光場景來看,即使以RAW轉出TIFF,燈光的邊緣還是出現了色調分離的現象。
不過我想是上面那樣的條件太嚴格了
在一般的高ISO畫面裡,大多可以感受到a99成像色階的滑順
微光之中依舊能夠把寺廟拍的金碧輝煌
取景時就能完全掌握最終成像的結果,這就是劃時代的半透明反光鏡數位機身所帶來的絕對自信。
帶a99逛怪奇博物館
在陰暗複雜的背景中要對焦在這些小東西上,對任何一家的對焦系統來說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a99的峰值機能、精細且可自動增亮的EVF倒是讓手動對焦成為一件樂事。
a99拍海邊貓
a99的機背液晶螢幕和a77有相同的靈活度
螢幕後面有一個支撐臂,可以上下140度旋轉
支臂頂端的LCD還可以上下轉180度
而LCD本身的軸可以轉270度
這樣講很抽象...總之螢幕可以轉到機身正上方自拍,也可以轉到機身正下方自拍
而a99的支架設計,比之a77更為精簡。
之前一直覺得像Nikon D5100/5200或Canon 650D、Panasonic GH2那樣的液晶螢幕是最方便的
要自拍不是問題,各種角度也都能充分應對
而且把液晶螢幕拉出打開,左手握持時也多了一份穩定。
像a77/99這樣的設計,操作起來反而就太過複雜。
但直到真正使用時才發現:要自拍的話不可避免的要用左手握住機身正面按快門
這個時候液晶螢幕如果不是在機身正上或正下方,而是在右邊的話,就會被鏡頭給擋住了。
所以雖然機構複雜,不過a77/99的這種設計還是頗有道理的。
用方便的可動螢幕來取得街貓的視角,當然不是難事。
附帶一提,a99的EVF有眼偵測器,一靠上去就會自動切換為EVF
不過把LCD拉出來之後,這個感應器就會失效。畢竟這時應該是以LCD來取景
如果要硬切換也是可以,按View finder/LCD切換鍵即可。
a99誤入河岸農田
這次順便帶了Tamron 10-24,試試看a99和這顆副廠APS-C超廣角鏡搭配起來如何
這顆輕巧、光圈又大的鏡頭一直是我的常用鏡
可惜紫邊比較嚴重,角落的彗星像差亦頗明顯
機身主力換成a99之後,勢必也要另外購置一顆超廣角鏡。
使用了裁切模式,像素只有10MP
除此之外,倒是沒有其他特別的感受。
使用70-300G
50 F1.4
前面的試用大多著重於a99在微光之中的表現。那麼在太陽底下,a99的表現又如何呢?
a99在中國發表時,有邀請國家地理學會唯一一位使用SONY alpha的攝影師:麥可‧山下參與座談
山下大師對於a99的意見大多是正面的,不過有一句話讓我覺得不太妙。原文是這樣的:
Q:在使用A99之前您更多的使用A900,您覺得EVF和傳統OVF的差異是什麼?
麥克山下:我覺得電子取景器非常好,可以顯示更多的拍攝資訊,從EVF的效果上來說,我覺得A99比A77更出色,但問題也依然存在
當反差或對比度很高或者逆光時,取景判斷比較困難,因此在拍攝風景照片時我還是繼續使用A900,它的光學取景器能給我更好的體驗。
在陽光底下望進EVF,第一個印象是:好暗!怎麼會這麼暗?
難道說EVF在暗處雖然可以自動增亮以提升取景的便利性,在光線充足時,可視性反而遠不如光學觀景窗嗎?
不過在一番調整之後,我發現問題其實在於:a99的AE調性。a99似乎傾向於不足的曝光值。
之前的試用中也感受過,以使用a580的經驗來說,要減EV的場景,使用a99幾乎不需要曝光補償
反之,在光線充足時,a99更需要積極的加EV。
像這張逆光的河岸綠葉,就加到1EV;而如果是使用a580的話,頂多1/3EV就可以了。
因此,可即時預覽曝光效果EVF,在不刻意調整的情況下,理所當然顯示出曝光不足的影像。
這就是為什麼在亮處EVF給人的觀感反而遠不如光學觀景窗明亮。
不過在正向補償曝光值之後,EVF也就恢復到清晰透亮、可視性高的水準。
在陰影中,AWB也修正了以往會偏藍的誤差
和a580比較起來亦是一項進步。雖然AWB的效果是不能預期的,不過在可即時預覽的機身上,可靠度就大增。
由於偏向曝光不足,加上OLED艷麗的顯色效果,從觀景窗看去每個場景都相當生動
不過回到電腦螢幕就被打回原形了。
但高飽和的印象已經盤踞在腦海裡
後製時也會想要重現這種美艷的感覺。
EVF的亮度和色溫都可以調整,偏偏飽和度不行。
順便一試Tamron 60mm F2這顆APS-C專用微距鏡在a99上的適用性如何。
這顆鏡頭有大光圈,採內對焦,用起來感覺相當不錯
可惜鏡身馬達太吵又有點慢。不過那馬達雖不是超音波驅動,但卻可以全時手動。也算是個好處。
雖是APS-C專用,對焦在無限遠處時會有成像圈,不過隨著對焦距離拉近,成像圈的黑影也就逐漸消退。
在微距的範圍內,幾乎可以當60mm的全片幅鏡使用。
光圈葉片是七片,不是圓形光圈。光斑應該是七角型,不過在外緣應該是因為成像圈的關係,被切成圓弧狀
效果相當奇特。
拍微距不可避免的要使用手動對焦,a99的峰值功能應該是不必再另外讚揚了
這邊要提到峰值範圍的顏色是可以換的,像這種紅黃大花,就要換成白色顯示才看得到焦內區域在哪
此外,峰值顯示也可以搭配光圈預縮來使用。
看看a99對於紫色的還原力如何。
回到暗處
繼續使用Tamron 10-24mm F3.5~4.5,不過這次不開啟DT裁切模式
這是15mm。其實全焦端都有成像圈,不過15mm以後就只占邊緣很小一部份,裁切之後還可用
但邊角畫質就不敢看了。
alpha全片幅可用的超廣角鏡選擇實在不多。像Canon、Nikon除了大三元,還有F4的鏡頭
SONY原廠只有一個又大又重又貴16-35ZA。重量幾乎跟機身一樣,實在不適合我
如果真的有心要好好經營全片幅產品線,請趕快推出700g以下的超廣角鏡頭吧。
(24-120也順便)
17mm
這顆10-24很輕巧,攜帶方便,不過除了攜帶方便之外好像就沒有其他特點了
畫質可以接受,但也乏善可陳
24mm
帶a99訪馬那邦山
掌握a99的測光傾向後,在光線充足處用EVF取景就不再是問題
只是和之前使用a580的習慣相反,在亮處要更積極地加EV。
以往爬山時,a580機身的設定大多是陽光白平衡、EV -0.7~-1,並開啟DRO Lv2
這樣在林中就能得到亮度適合的結果(當然曝光補償要視場景不同而機動調整)
但使用a99的話,這一套就不適用了。
測光的話,總之在暗部不太需要減EV,亮處一定要加;DRO看起來反而不自然,只好關掉。
自動白平衡基本上更可靠更常用;當然固定在陽光白平衡也可以。
一切得力於預覽顯示,看到效果不對馬上調整就是啦。
但是預覽的效果也是有限度的。譬如說,動態範圍增強的效果,不管是DRO還是HDR(一個是暗部增亮,一個是三張合成)都是看不出來的
另外加減EV超過+/-2之後也show不出來。也就是說調到+2EV,預覽畫面看起來跟+3EV、+4EV、+5EV都一樣
當然拍出來還是有差別。
這邊要特別提到a99的一個問題:處理器的處理速度似乎不是很快
使用HDR,等待合成的時間明顯比a580要久
用DRO的話還會看到影像停一下,接著圖片的暗部才會變亮
BIONZ的處理效能在這種全數位化的機身上,似乎有點吃力
a99略顯遲鈍的操控跟處理器效能不足大概也有關聯。
50mm的透視感與人眼接近,用起來很爽快
但是帶去爬山的標準焦段只有一顆50mm,實在是太不方便了
偏偏SONY現有的鏡頭都不合我意,實在是很困擾。
這樣的景色在a99上要+1EV。如果是a580,應該0EV就很自然。
再接上Tamron 10-24
這已經+0.7EV了,看起來還是偏暗啊...
自然光下使用AWB,晴空的效果看起來很不錯
即使裁掉成像圈,也還有邊角畫質低落的問題
不能一直這樣拿APS-C鏡頭將就著過下去啊,趕快給我一顆600g的超廣角鏡和24-120的標準鏡啊啊啊
全景來一張
像這種遠、近景混雜,亮度差異又大的畫面,要合成得好其實不太容易
我是試了五六次才有這張比較好的結果出來。
a99的全景最高可以拍出12416x1856的畫面,大約是180度。
以往使用a580時都會開啟DRO
但這個功能在a99身上好像變得不太自然;不開啟的話看起來反而比較好
不曉得是不是跟測光有關係。
正對午陽來一張,剛好驗證強光對於及時取景會不會有甚麼影響
想當然爾如果一拍太陽CMOS就壞了的話,這種產品怎麼可能上市
雖然取景跟拍攝的時間都很短,不過至少證明CMOS拍到太陽是不會有問題的。
從觀景窗看出去,太陽變成一顆肉眼可直視的白球,這也是EVF才有的體驗。
順光的話顏色就會超濃郁
使用1.4x裁切以挽救70-300G只有0.25的放大倍率
休耕田園中的波斯菊
50 1.4的放大倍率沒看頭,用上大光圈淺景深姑且玩玩
a99的快門速度到1/8000s,即使在大太陽底下,F1.4全開基本上也沒問題
相處的初步心得,就先分享到這裡
其實a99還有幾個要點沒有機會適用。主要是:
1. 錄影機能
2. 看起來很神奇的內嵌式相位對焦點,以及AF-D模式跟AF range功能
我個人幾乎不錄影,所以1.的分享可能真的要看機緣了。
手上支援AF-D模式的鏡頭只有50 F1.4,要找適當的題材可能要一段時間
不過AF range的話,有一些可以說明:
1. 這個功能簡言之是機身內建的對焦限制,不管是甚麼鏡頭都可以設定最遠/最近對焦距離
2. 開啟AF range功能並以前後滾輪調整對焦遠近限制時,CMOS內嵌的相位對焦點也會開始運作;取景範圍內的物體如果落在對焦範圍內,對焦點就會亮黃色。
因此這個功能在你調整對焦範圍時就可以直接告訴你哪接東西落在你設定的範圍內!真是fancy
但是用起來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調整的刻度好像不夠細,所以只能透過相位對焦點顯示的區域來判斷範圍
如果要設定範圍「1m~10m之內」是做不到的。只能抓個大概。
先到此為止。
日後如果有其他發現,或是其他鏡頭的心得,即會附上
謝謝收看!
a quickr pickr post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