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滿月圓到塔開山的大致路徑》

塔開山又名北插天山,海拔1727公尺,是台北縣三峽鎮、烏來鄉和桃園縣復興鄉的界山,南勢溪、大漢溪水系的分水嶺。在介紹塔開山的資料中,一定會提到塔開山的山毛櫸秋色;每年秋天11月初左右,高海拔地區的山毛櫸會大量紅葉,彷彿赤火燒遍整山,而後隨即落盡。此行的目的便是趕在紅葉凋零殆盡之前,一窺山毛櫸的秋色風采。不過據資料表示,上塔開山主要有三條路徑:滿月圓森林遊樂區、東眼山森林遊樂區和小烏來;而不管從哪個登山口上山,來回都要10小時以上!

因為有友人提供從滿月圓上山的地圖,所以我這次就從滿月圓上山。(後來才知道從滿月圓是最遠的)



《到滿月圓途中的三峽溪上游峽谷景色》

滿月圓森林遊樂區位於北縣三峽鎮,三峽溪(大漢溪支流)的上游。從台北出發的話,可沿和平西路-即台三線往板橋,土城至三峽,在大埔轉台七線乙,過湊合橋接縣道114,再接縣道115,盡頭即到滿月圓。騎機車大約2小時內可達。




滿月圓處於三峽溪的上游支流之一-蚋仔溪。蚋仔溪切穿雪山山脈前緣的西部麓山帶,造就了V型峽、瀑布和急流等地質年代較輕的水文景貌。滔滔綠水的兩岸是散落、錯佈的巨大砂岩岩塊,並可見紋理完整的沉積岩層河床。









趁著清早趕來,準備爬一整天的山,沿途盡是霧色朦朧,幾戶人家點綴崇山峻嶺之間。


《滿月圓入口處》

7:30到滿月圓。滿月圓前方有停車場,幾戶人家,和一間小賣店。不過小賣店好像沒在營業的樣子。進入滿月圓要買票,在8:00門開之前可以從旁邊爬牆進入。區內有遊客中心可以上廁所,和補給;不過來太早的話當然是沒營業的。




滿月圓門口到塔開山登山口有一段距離,約20分鐘腳程。此間都是汽車可入的路面。一邊是山崖,另一邊則是蚋仔溪。





《滿月圓瀑布》

過遊客中心再走約5分鐘即到滿月圓瀑布。瀑布高約3層樓,分兩潭,下潭水勢一般急流而已。過橋(不知道這橋是怎麼搭的@@)有兩階河階平台可近距離觀看。水鳴淙淙,在清早的山中顯得十分幽靜。


《滿月圓至塔開山小徑分歧處》

9.22公里要走5小時!沒錯,幾乎就是5小時;接下來的路段可就不是適合清早悠閒地運動的了。此時8:00。




途中休息隨手拍;葉子是我帶上來的。從滿月圓登山口發進,首先是一連串的之字型陡路,迂迴蜿蜒達約400公尺。過了這座木架階梯之後,明顯的上坡路段算是告一段落了,接著是狹窄的山腰小徑,雖不費力,但兩側坡陡險峭、泥石潮濕,兼之以岩塊突出礙腳,卻是相當地驚險。



走著走著,林相也開始改變;從蕨類叢生的闊葉林變成杉木針葉林。每一棵樹都有三四層樓高,樹幹挺直俊拔,光線斑駁灑落,十分幽闃迷人。檜木林走過,便是連串的階梯上坡,彷彿無止無盡;直到與東眼山森林區來路的相交點。此分歧處,過後路段又恢復成延山腰彎轉的小徑。距離塔開山仍有6公里之遙。



途中會經過許多小山澗。路滑就不必說了,這邊也是蚊蟲最多的地方。



路邊可見紫色小花,成群成群地開,係為台灣馬蘭(Aster taiwanensis Kitam );又名大青,菊科紫苑屬,為台灣特有種。



不久來到水源地,是處淙流不止的清澈小溪。溪畔地勢平緩,水亦可取用,遊人多在此休息或露營過夜。



水源地的清水剛好救了快脫水乾死的我一命。上塔開山只帶600cc的瓶裝水,考量實在是太淺短了@@
水裡面有蝌蚪,摸到牠們才會慌張遊開。


《水源地森林》

在水源地附近的岩層露頭,除了整山可見的頁岩、風化層等,還夾有一層泥炭層,一抹就是滿手烏黑。不知道這裡的水特別清,跟這層泥炭層有沒有關係?
第一次喝山泉水,清涼冷冽。真的是冷,瓶子剛離水就附了一層冰析出的水珠。味道既沒有傳說中的甘甜,也沒有落葉塵土的泥味,絲毫味道都沒有。這「無」的味覺觸口太突然,讓我愣了好久,總覺得下肚的不是水;又或者是,20寒暑以來至今始知水味?怔怔之際,還以為我喝了整座山進去。



水源地過後幾個轉折,有一株巨木聳立在山路旁。在深山之中面對這麼龐大的生物,怎能不叫人肅然?像是在海面遇到一頭巨鯨浮過,趕緊把引擎關了,連呼吸都得屏氣小心;深怕驚擾了山中最久遠的秘密,最深沉的安睡。

話說回來,此行上山至今三小時,只遇到三個人。



腰徑得六人環抱,巨大的紅檜。
樹幹北面底部已腐朽空洞,南面有鋸痕。樹冠雖扶疏依然,在天災與人禍環伺下能活存多久,我想誰也沒把握。



神木過後來到木屋遺址。據聞,此處本有供登山客休息的木屋,後不復存在。我在這裡遇到了別組登山隊,似乎是公司的同事所組成,有請導遊。他們請我吃餅乾,果然登山客心胸大放,都十分熱情,然而他們對我獨自行動似乎感到驚駭(一定是因為我的裝備跟他們比顯得太輕鬆了)。中午11:00,距離塔開山只剩1.5公里。



然而這1.5公里便是全程最艱險難行的精華路段。網路上不乏有心得分享,宣稱這段短短1.5km,往往就要花上甚至2個小時;精疲力盡就更不用說了。

一路向上,登上稜線後就幾乎都是垂直的陡坡;坡陡便罷,還有滿地濕滑黃泥、根盤結錯,真的是得手腳並用才上得去。



異常艱困的Last mile。有人說爬塔開山比爬玉山還累,也許不假。不過我是不會輕易放棄的,要上山當然就要到山頂,眼睛只看地面,心裡只想往上,一面面垂壁也就過去了。



稜線上,樹種已全然皆是山毛櫸。這便是此行的目的:









塔開山、插天山一帶的台灣山毛櫸,為台灣特有種,亦名台灣水青岡,是冰河時期過後孓遺在台灣山地的植物,造就了塔開山山稜線一帶整座山頭紅遍的北國秋景。



然而山毛櫸落葉甚快。據山友表示,最紅的時刻約莫在兩天前,現在趕來,也只剩低海拔的一些零星紅葉而已了。看著綿延整條稜線的紅色,雖然可惜時機已過,整座山的火紅美景卻也還不難想像。



最後越過兩個山頭,塔開山頂終於到了。此時是12:40,海拔高度1727公尺。
山頂上有不少登山客-他們是貨真價實的登山客,裝備齊全經驗豐富,對比之下我則像個穿藍白拖鞋闖入核子實驗室的好奇民眾。人群之中多的是年紀大我兩倍的歐巴桑歐吉桑,他們在山頂煮東西、說說笑笑,好像不把這個高度當一回事;我的腿則累到開始抖。登山客真的非常友好,幫我拍照還請我吃麵^^。



山頂周圍視野不錯,然而此時雲霧卻開始圍上來了,氣溫陡降。同在山頂的登山客知道我是從滿月圓上來的,勸我早早離開,以免被濃霧、夜色困住。



匆忙下山之際,風景已經全然不同了。北插天山,插天之勢,雲嵐起處;剛剛還明媚鑑人的山林,變得神秘深邃,莫名難測。









離開霧區,山凹處光線陰暗,又是另一番恐怖的景象。好不容易回到地勢趨緩的區域,卻是妖物出沒的深深幽林。



我聽到山這麼說:凡來此崇拜紅葉的,都須獻出他的愛戀為祭,要留他的心永遠在山上。
我是多麼的懼怕。











下午4:30,陰霾籠罩的山區已暗不見天日,我回到滿月圓的入口,腳從累到抖不停,變成累到抖不動;然而我終究還是走出了這座山。此時我想起我在門口撿的一片紅葉,我把它給忘在水源地了;我拾這片紅葉作為我的信念,就好像我執一掌滿山的秋景在手中,與之並行直到山頂。山的樹木、泥石、澗流、一切,都可以是我的,可以連這片紅葉一起,帶回那個盆地裡的城市。然而山不給放行,那片紅葉終究是要留在山上,連我的回憶一起腐化湮滅,完成自然要它完成的崇拜儀式。山不放的,我拿不走;我的心終究還是留在山上。









後記:三峽至滿月圓途中的沉積岩露頭

我帶的裝配:背包。600cc水。布丁麵包。紅豆麵包。巧克力兩包。中腳架。小腳架。電池(沒用到)。套筒和偏光鏡(也沒用到)。鉛筆盒和筆記本(帶心酸的嗎)。手機(山上無訊號)。一件用來更換的衣服。外套。

塔開山的母岩以砂頁岩為主,地質時代很年輕,未受變質作用。不過其實我也不是很會分,沉積岩的解理跟變質岩幾乎一模一樣,都是易碎、片狀,徒手可撥離。

交通,三峽至滿月圓坡緩路長,非常好騎-至少比上陽金公路還好騎。然而途經許多村落與國小,路旁崖壁也有墜石的危險,千萬不可貪快。

我花了九小時來回,應該算快了。其實我在山頂附近還用跑的。大概身體累到某個程度之後,就連對累也疲憊了。

提到有山腰小徑,坡緩好走;事實上未必,山區氣候潮濕,地面濕滑,每一腳都下得驚險;而路下就是絕崖,下去就不用想上來了。

這座山不適合自己一個人去...

不過,在杳無人跡的深山中獨自行走,山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是山的
這種孤獨的歸屬感,怎麼說都是極難忘的體會



2005,11,10 photoed by ccb.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elld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